余金中研究员走上中国科学院大学第20期研究生指导教师培训班讲台
2023年10月31日,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宣讲团专家,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余金中老师应邀为在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简称“中心”)举办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第20期研究生指导教师培训班作报告,主题是:“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教融合当先锋”。100位研究生导师(内:“中心”的研究生导师87位,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软件研究所及国科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化学科学学院的研究生导师13位)聆听。余老师从深情地阐释恩师钱学森先生科教融合办学,辉煌成就凸显开篇。接着,讲述了华罗庚、黄昆、王大珩、严济慈、王守武等科学大师践行科教融合的卓越贡献、高风亮节、至理名言,特别动情地介绍了严老、华老高龄申请入党和他们发自肺腹的声音,严老说:“在向四化进军的新长征途中,我要求入党的心情就更加迫切了,愿意把自己的希望和命运同党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70岁入党的华老说:“横刀哪顾头颅白,跃进紧傍青少年,不负党员名”!余老师用亲见亲历的生动鲜活事例、深厚真挚的情感,把老一辈科学家爱国报国的事迹和为人楷模的高尚品德讲述的淋漓尽致,深深地打动了在场听众。余老师在分析了新时期研究生的特点后,以兼任国科大导师25年(含前身)、督导3年的深切体会,中肯地寄语参训导师们:注重研究生的德育教育,爱国爱党,创新报国,诚信合作!并与导师们分享了“传道、授业、解惑”的经验,历述了如何在招生环节识别人才,如何为研究生选课、选题、实验等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的心得。尤其令人敬佩的是,余老师高度负责,提前与主办方认真细致地了解了参训群体的情况,针对此次培训以年轻导师为主的特点,在报告中详解了“论文写作”。老师以多年兼任全国优秀论文评委的积淀,释析了“科技论文的学术标准,题目设置如何画龙点睛,如何重点突出文章关键词、摘要、引言,以及正文、结论的撰写方法、数据处理、图表选用”。最后,以科教融合的重大收获结束。报告不断地被热烈的掌声打断。培训班上,“中心”党委书记赵光恒致辞,殷殷嘱托;国科大招生办主任冉盈志阐释招生政策、注意事项;国科大学生处处长王岗介绍学生管理常见问题和处理方式;“中心”纪检审办公室主任孟娟作了题为“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营造风清气正科研创新生态”的报告;国科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肖斌作报告,题为“导师心理健康的自我关照”。在余老师报告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邢志忠研究员分享了他“如何成为一名卓越的导师”的个人体会。参训导师们盛赞,收获颇丰,提高了认知,丰富了思路,更坚定了履行导师责任的信念,“报告老师展示了优秀科学家形象,本身就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训班圆满成功,本次办班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研究生教育事业注入新动力,达到了预期。”年轻导师们更感受了细致入微、真情实感地传经送宝、示范引领、解困纾难的重要功效!
​孙万儒、何林老师为“老科技专家进校园”活动添彩
海淀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同心携手共创“老科技专家进校园”品牌,旨在激发学生们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科学、认识并传承科学家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10月20日,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宣讲团专家孙万儒研究员应邀为“老科技专家进校园”活动作报告,主题为 “‘糖丸爷爷’顾方舟”。上地实验小学42名同学聆听。孙万儒老师首先以图片、短视频,讲解了病毒的种类、结构和作用,让同学们认识到病毒是敌亦是友。随后,孙老师深情地讲述了顾方舟院士(英国伦敦医学院和国际文学院院士)带领他的团队经过不懈努力钻研,让脊髓灰质炎在中国彻底被消灭的光辉事迹。从临危受命,到不分昼夜研究疫苗;从为了确保安全性,给自己的孩子喂下疫苗,到将疫苗做成糖丸,便于储存和运输。在场师生深为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爱国敬业的伟大精神所感动,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10月25日,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宣讲团专家何林老师应邀为“老科技专家进校园”活动作报告,主题为“钱学森的故事”。清华附小四年级100名同学聆听。何林老师从意志和信念、成就和贡献、学风和境界三个方面讲述了钱爷爷的故事。从学生时代,实事求是,向老师报告自己的答卷存在不严谨,主动要求降分;到排除万难,毅然回国参与祖国建设;再到回国后积极向国家提出建议并勇担大任,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钱学森的故事向学生们展示了“爱国、奉献、求真、创新”钱学森精神的伟大内核,对学生们坚定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颗钮扣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何林老师所说,钱学森就像一本厚厚的大书,值得我们反复地研读和不断地思考,从中我们必将会获得智慧的启迪和人生境界的提升。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郭红锋走进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进行科普教育和科学家精神宣讲报告
2024年10月31日,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举办“海淀创新大讲堂”活动,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宣讲团专家、国家天文台郭红锋高级工程师受邀为高一年级全体师生(约400人)作了一场题为“时代楷模——南仁东及建造中国天眼的故事”的科普教育和科学家精神宣讲报告。郭老师介绍了中国天眼建设团队在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南仁东的带领下,22年如一日,胸怀祖国、努力创新、攻坚克难、忘我奉献,最终研制并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事迹。报告中,郭老师还鼓励同学们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努力学习本领,做一个有准备、有志气的时代接班人,今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次活动使同学们在了解射电天文学及中国天眼的同时,感受到科学探索背后每位研究者的奋进与坚持,为学生们点亮了通往科学道路的一盏明灯,鼓励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以南仁东老师为榜样,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在探索未知世界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李皓博士走进海淀区稻香湖学校科普低碳环保知识
11月3日,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举办“海淀创新大讲堂”,活动邀请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科普论坛”报告专家李皓博士作题为“走向低碳生活 建设无废家园”的科普报告。李老师的报告从以下五个方面带领同学们共同探索低碳环保之路:什么是碳排放、中国减碳双目标、开发可再生能源、生活垃圾的低碳处理以及海淀区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的实践案例。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和资源的日益紧张,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不仅需要深刻反思过去的发展模式,更要积极探索并实践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向低碳时代,建设无废家园,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愿景与行动指南,它呼唤着我们以更加智慧、勇敢和坚定的步伐,迈向一个更加绿色、和谐、可持续的未来。此次 “海淀创新大讲堂” 科普报告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们积极踊跃发言,整场讲座轻松愉悦,为同学们开启了低碳环保知识新视野,激发了学生群体的环保责任感与使命感。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白勇军走进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海淀创新大讲堂”作科普报告
2024年10月10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举办“海淀创新大讲堂”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中国科学院老科协支持,特邀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论坛”报告专家白勇军高级工程师,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走进大自然,探索石头的秘密”的报告。白勇军老师讲解了石头的来源和形成,带领同学们认识了不同类型的石头,讲解了石头中蕴含着丰富内涵。他提到,石膏石在不同沉积环境中展现出各异形态,而许多像花一样的石头形态虽然相似,却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小小雨花石中展现了天地间多样的美,从中雨花石中赏红叶,看梯田。大大小小形态多样的石头中,既有承载传统文化的音乐石头磬石,有十分神秘的发光石头萤石,被称为“疯狂石头”的翡翠,也有能够制成玻璃陶瓷、用作新兴材料的稀土。本次讲座带领同学们走进了石头的世界,了解了石头从古至今的多种用途和它们在推动科技发展中的独特价值,激发了同学们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姚轶锋走进中国农大附中解读北极植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
9月19日,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论坛”报告专家姚轶锋前往农大附中,为高二师生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北极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科普报告,向现场近250位学生讲述了北极植物多样性的形成与演化,以及北极生态环境的发展脉络。姚老师介绍了地质历史时期北极的植物多样性及气候环境,并结合自身多次北极科考经历,向师生们展示了科考过程中见到的丰富多彩的北极植物、苔原植被、冰川地貌及石环等冻土地貌。姚老师还分享了研究团队近年来在北极植物多样性调查、北极植物响应气候变化等方面获得的研究成果。他强调,通过样方尺度上北极植物多样性数据的逐年积累,可以有效反映全球变化的趋势,为我们预测未来植物多样性的发展提供参考。此次报告不仅增进了学生们对北极植物多样性的了解和认识,也激发了他们对生态保护的热情,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优秀学子积极参与相关的学习研究,为生态保护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