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优化北京科研生态和人才培养环境研讨会” 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功召开。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孙建国、马扬以及来自大气所、天空院、国家天文台、遗传发育所、力学所等单位的近3 位科研人员参会,其中在职科研人员涵盖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和管理人员。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马兵研究员作了题为 “优化北京科研生态和人才培养发展环境的调研汇报” 的报告。报告首先分析了北京市科研生态环境现状,包括科研机构情况和科研人才群体现状,指出北京市在发展和增强战略科技实力方面成绩显著,凭借卓越的科研机构、完善的科研平台体系以及深入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为科研人员打造了优越的创新环境和发展空间。同时,报告还介绍了关于基础研究人才评价、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以及入驻北京 “三城一区” 的科研人员对科研软硬环境评价等方面的调研分析结果。其次,报告指出课题申请、经费使用和学术研究中的不端行为,以及将头衔与称号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依据等问题,对人才培育及成长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最后,报告从科技监督、资源分配、制度建设、推动科研机构去行政化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
大气物理所洪延超研究员以 “优化学术生态和人才培养环境的思考和建议” 为题作主题讨论发言。他认为适宜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应具备安静、宁静,宽容、宽松,干净、诚信,质疑、竞争等特质。同时指出学术生态环境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学术文化氛围淡泊、学风不严谨、科研管理制度和学术评价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并提出营造健康竞争的学术环境、强化学风建设、崇尚学术文化、职称评审专利化、改革学术评价制度、使人才称号回归本质等建议。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就优化生态环境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提出诸多建议和不同观点,如北京应加大科技投入,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要发挥AI技术在净化科研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等。
最后,孙建国理事长讲话,肯定了研讨会报告和讨论成果,强调优化科研生态在新征程中面临新挑战,人才对于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并建议针对北京市和国家层面分别提出相关建议。